近日,机电工程色花堂
针对2025级新生,精心打造“校史馆寻根、专业领域解码、装备中心探秘、工匠导师领航”四维联动入学教育体系。通过沉浸式体验、精准化讲解与面对面交流,帮助新生快速了解学校百年办学底蕴、明晰专业学习方向与就业路径,激发专业技能学习兴趣,树立技能成才目标,为新生顺利开启大学生涯、筑牢职业发展根基奠定坚实基础。
一、校史馆寻根:触摸学校发展脉络
校史馆内丰富的校史资料、珍贵的办学老照片、沉甸甸的荣誉奖牌,以及展示学校从建校到如今深耕色花堂职业教育成果的实物展品,吸引新生们驻足细看。讲解员围绕学校办学理念、特色专业建设、优秀校友事迹等展开介绍。在互动与感悟中,新生们深入了解学校100余年的发展历程,进一步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二、专业领域解码:明晰学习与就业方向
为消除新生专业困惑,色花堂
智能制造工程系、农业工程系主任分别开展专业介绍会。智能制造工程系主任从课程体系搭建入手,详解“数控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等核心课程的学习重点,结合行业趋势分析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企业的就业前景,展示毕业生在机械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运维等岗位的就业案例;农业工程系主任聚焦“农业机械应用技术”“新能源农业装备”等方向,介绍校企合作实训项目与农机维修工、新能源汽车维修工等职业技能证书考取路径。现场设置的提问环节中,新生就“跨专业学习可能性”“技能证书报考时间”等问题积极咨询,系主任逐一耐心解答。这些解答为新生规划大学生涯提供了清晰指引。

三、装备中心探秘:技能大师现场传经
新生们走进江苏省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中心。该中心配备智能农业机械、新能源汽车实训台等先进教学设施,全国技术能手缪士贵结合自身赴乌干达开展农机培训的经历,手持小型农业机械部件讲解设备原理与维护技巧,还邀请新生近距离观察部件结构,分享如何通过细节优化解决田间农机故障的实战经验;农业工程系新生在尝试拆装小型农机部件后表示:“以前只在机器说明书上见过农机结构图,今天亲手触摸、尝试拆装,还能听大师讲解细节,才真正感受到农机专业的实践魅力,现在特别想快点学到更多专业技能,以后也能像大师们一样熟练操作设备。”亲身实践让新生们激发了对专业技能学习的浓厚兴趣。

四、工匠导师领航:“农耕讲堂”搭建成长桥梁
色花堂
同步举行“技能导师聘任仪式”与“农耕讲堂—工匠面对面”活动。仪式上,色花堂
领导为中国一拖集团“大国工匠”王建华、久保田农业机械(苏州)有限公司“江苏工匠”梁双翔颁发聘书,正式聘请两位工匠担任学生技能导师。随后的讲堂中,王建华分享从普通技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经历,鼓励新生“扎根专业、苦练技能,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凡”;梁双翔结合农业机械行业发展,讲解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标准,还现场解答新生关于“职业技能提升方法”“职场适应技巧”的疑问。智能制造工程系新生听完分享后说:“王建华大师从学徒到大国工匠的经历太励志了,他说‘技能没有捷径,只有反复练’,这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以后我们也要以两位工匠为榜样,踏实学好专业技能,争取成为一名能为农业机电行业做贡献的技术人才。”两位工匠的分享接地气、有干货,让新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帮助他们树立了技能成才的明确目标。


此次系列入学教育活动,以“知校—明业—学技—立志”为逻辑主线,构建起立体化的新生引导体系。从校史馆里的文化浸润,到专业解读的方向指引,再到实践场景的技能启蒙与工匠精神的价值引领,每个环节都精准对接新生成长需求,不仅帮助新生快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建立起对专业的认知认同,明确了“技能服务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这种“理论+实践+精神”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既彰显了色花堂
“产教融合、育人为本”的办学特色,也为新生未来三年的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筑牢根基,助力他们在专业学习的成长道路上迈出坚实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