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政策,积极响应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联合发起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号召,8月10日至17日,由茅山校区师生组建的“苏灯照玉·语润童心”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团赴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朱家桥村与滨海县正红镇陈铸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服务团以普通话推广为核心,通过精准调研、趣味教学和文化融合等举措,为乡村的人才培育、产业发展与文化振兴注入活力。
精准施策,筑牢推普根基。服务团提前与两地村委搭建联动机制,借助线上研讨精准把脉需求。针对朱家桥村方言使用率高、陈铸村儿童普通话基础薄弱等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一村一策”实施方案。抵达后,团队成员化身“田间调研员”,累计走访200余户村民,回收有效问卷500余份,形成了涵盖方言保护、教育需求等内容的第一手调研报告,为后续活动提供了坚实的数据支撑。
童声琅琅,传承文化文脉。在乡村“推普小课堂”中,志愿团创新采用“语言+文化”教学模式,通过带领孩子们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纠正发音,在汉字故事会上解析其中蕴含的文化密码;设计绕口令PK、情景剧编排等互动环节,让100余名儿童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标准发音。正红镇陈铸村村民深有感触的说:“孩子们现在会主动用普通话给我们讲故事,这个课堂真是办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语言赋能,助推乡村发展。结合乡村治理与产业的需求,团队为村干部和村办企业职工开设“即学即用”培训课。课程聚焦政策宣讲、安全生产等实际场景,开展正音训练与术语规范教学;通过模拟村民会议、设备操作指令等实操演练,帮助60余名基层工作者打破方言壁垒。朱家桥村党总支书记杨建新表示:“如今传达政策更清晰,与外地客商的沟通也顺畅了许多。”


